小时候,家乡的元宵隆重又热闹。年少的我,在除夕刚过时,便会开始在心里期盼元宵的到来。
“上灯”是家乡元宵的一个习俗,也是元宵的重头戏。那是新添男丁的家庭,在元宵时,在祠堂悬上一盏花灯与村人共同庆祝的活动。“上灯”有共同庆祝之意,还有祈福的意思。花灯通常是用竹子制作而成,更是一个做工精巧的六角形灯笼。花灯上绘有鸟语花香的图案,洋溢着和静、安好的气息。花灯的顶端贴有一条条彩色纸,彩色纸上写着祝福语,表达着村人的美好期许。一条条彩色纸从花灯的顶端垂下来,待风吹起时,就像一个个少女,调皮地舞动裙摆,别提有多灵动。
在元宵节,除了花灯,也少不了鞭炮及锣鼓点燃氛围。鞭炮像一个个明晃晃的红辣椒悬挂在门框两边的木棍上,“噼里啪啦”地发出幸福的声响。“咚、咚、咚……”的锣鼓声也响起来了,那阵势真是山也震动地也震动。祠堂里围满了人,人们一起牵起花灯上的绳子,然后缓缓地沿着横梁移动。当精美的花灯被众人悬挂在祠堂的最中央位置时,人们“添丁发财”的喝彩声响起来了,鞭炮与锣鼓的声音也更响了。在喝彩声与鞭炮声、锣鼓声的相互交汇下,气氛也燃到了最高潮。
孩子们笑着,奔跑着,彻底撒了欢。他们就像一只只灵活的小兔子,一会在那边,一会在这边,有的玩起了捉迷藏,有的干脆学起了大人神气地打鼓。因着热闹的元宵,他们清澈的眼神里有抖不完的快乐。
“上灯”完毕之后,人们会围坐在方桌旁,边吃零食,边悠闲地聊天。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啦,谁家娶媳妇啦,谁家盖新房啦,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。成年后的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回忆起这一幕,心里依旧会感到很温暖。我喜欢那种温馨的邻里氛围,物资虽然匮乏,但人与人的相处保持着最良好的联络及互动,一家有难,全村都会伸出援助之手,也会经常分享好吃的;村里很少有秘密,人们坦诚相待,并且很乐于分享好消息,哪怕只是庄稼有了好的收成……
如今,因为久居城市的缘故,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热闹、隆重的元宵氛围了。于是,小时候的那些元宵片段:精美的花灯,忙碌的大人,孩子映衬在暖暖的灯光下红润又欢快的笑脸,幸福的鞭炮声与锣鼓声被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。
作者:黄祥礼